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应用国内领先的心腔内超声(ICE)技术,为1例造影剂过敏且经食道超声不耐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顺利完成了射频消融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这次手术是ICE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术在闵行医院的首次开展,也是闵行医院电生理技术的一项新突破。
患者郭老伯,今年69岁,反复心悸已有十个月,发作时心电图提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多次急诊抢救室药物复律治疗,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此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近期发作频次反而增加。经过医生介绍及亲友的经验,郭老伯了解到房颤射频消融术。
2021年7月2日,郭老伯来到闵行医院的心律失常专病门诊,并办理了入院手续。由于郭老伯既往造影剂过敏,且不能耐受经食道超声,这意味着术前无法通过经食道超声明确患者左房血栓情况,术中也无法利用造影剂来判断房间隔穿刺是否成功,手术面临着较大风险。
在对患者病情和手术方案进行仔细评估分析之后,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决定采用ICE指导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方式。“心腔内超声(ICE)技术主要是手术过程中使用,把具有超声探头的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经由血管送到心腔内,不经过食道,也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心内科电生理技术负责人杭燕雯介绍,该技术还能结合三维系统实时构建心脏模型,让医生在术中直接观察心腔复杂解剖结构,为其他导管操作和消融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另外也能实时监测血栓、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
7月6日,在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杭燕雯将ICE导管经股静脉送入患者心腔,全程历时仅2个多小时,手术过程顺利,郭老伯术后恢复良好,已于术后2日顺利出院。目前,郭老伯状态不错,已能正常生活,后续医院将对其进行长期随访。“这个技术真不错,解决了我的大问题。”郭老伯不禁感叹道。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使用ICE技术,主要适用像郭老伯这样慢性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经食道超声不耐受及心脏严重畸形的房颤患者,为其提供新的手术治疗方案,远离卒中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供稿:胡伟
编辑:杨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