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网

聚协同之力 筑健康基石

发布时间:2025-08-06

为进一步健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组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近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医疗集团牵头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以下简称“闵行医院”)党政主要领导带队,联合职能科室负责人、临床专家先后深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医疗集团北片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调研座谈。此次调研以“强化协同、提质增效、服务百姓”为导向,聚焦基层医疗服务痛点难点,凝聚多方共识,为深化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把成效“亮出来”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医疗集团启动紧密型建设以来,闵行医院携手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围绕“运营统筹、业务联合、医防融合、科教协同、药械管理、信息支撑”积极开展工作。

2025年1—6月:闵行医院委派62名专家下沉至社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85.5%,累计完成门诊及查房服务11281人次,远程会诊中心提供心电及影像诊断208312人次;开设社区专科门诊52个、社区手术量同比增长33%;优化双向转诊流程,社区上转4160人次;制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医疗集团住院下转病种清单及药品清单》,下转患者人次同比增长27%;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开展“面对面·零距离”多元化巡回医疗服务;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慢病科普宣讲43场次;开展社区轮训全科医师94名、护士74名……数据背后是医疗集团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质变缩影——资源沉下去、能力提上来、百姓真受益。

把问题“捞上来”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调研中不少社区坦言:“社区上转怕麻烦,总院下转怕流失,信息化不够畅通……”双向转诊流程堵点、基层能力“造血偏慢”、信息共享“碎片化”、人财物尚未统一等成为高频词。

此次调研共收集意见56条、形成任务清单19项,包括专科能力建设、同质化管理、转诊流程疏通、信息互联互通、科教协同等7个方面。闵行医院各个部门将明确分工、具体部署、责任到位、层层落实。对于简单问题,即知即改;对于复杂问题,创造条件积极整改全面渗透、力求实效。

把共识“落下去”

通过调研,形成5项机制:

1.专家下沉考核机制—“4个一”量化任务:每人每周下沉1次、带教家庭医生1名、指导特色专科1个、完成质量改进1项。

2.双向转诊闭环机制—继续优化双向转诊信息平台,肿瘤、脑卒中、慢性肾病三大病种率先实现“社区筛查—总院诊疗—社区康复”闭环管理。

3.医防融合联动机制—整合慢病筛查、随访管理、体检报告专业解读及定期集中义诊等,实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提升居民健康管理连续性与获得感。

4.科教联合攻关机制—共同申报市、区级课题,重点聚焦前列腺癌早筛、脑健康干预、糖尿病足防治等医防融合项目。继续推进家庭医生及护士规范化继续教育轮训,全覆盖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5.党建品牌共创机制——发挥党建引领,“名医工作室进社区”每月不少于1场,“健康科普进企业”覆盖园区企业100家次以上。

把服务“沉到底”

实现“数字赋能、学科共建、文化浸润”三箭齐发。

数字赋能,跑出加速度。闵行医院信息科将与8家社区组建“1+8”联合专班,探索信息共享,让患者少跑路,改善就医体验。

学科共建,瞄准“全生命周期”。积极打造“一社区一品牌”项目:与莘庄社区联合打造“大康复”示范病房;与梅陇社区探索“创面修复中心”;与申鑫社区开展“内镜诊治中心”;与七宝社区优化“颈肩腰腿痛诊治中心”;与古美社区推进“皮肤管理中心”;与虹桥社区共建“儿科协创中心”;与华漕社区共推“消化道肿瘤全周期管理”;与新虹社区打造“医企健康名医行”。

文化浸润,让协同更有温度。专家下沉时把闵行医院文化带进社区;同时邀请社区医护走进总院参加各项活动,在双向奔赴中凝聚价值认同。

把愿景“绘到远”

自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落地以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医疗集团紧扣“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资源互通”目标,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运行机制、畅通双向转诊、深化医防协同、探索智慧赋能,矢志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标杆。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三个转变”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各环节;二是从“单向资源下沉”升级为“双向能力共生”,让总院与社区在学科共建、科研共创、人才共育中实现螺旋式提升;三是从“区域协同”迈向“跨区域辐射”,依托数字健康底座,把“闵行经验”延伸至长三角。

闵行医院将始终与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并肩携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建为纽带,以数字为翅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提上来”,群众健康获得感持续“强起来”,为“健康闵行”乃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张丽燕

编辑:杨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