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旗鱼舰
内镜检查作为一种微创的侵入性辅助检查,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胃肠镜材料特殊、价格昂贵、仪器精密复杂,给清洗消毒操作带来了困难,因此,胃肠镜的清洗消毒是医院感染重点的管控环节。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中,作为医疗机构,如何保障患者安全,降低院内感染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内镜污染导致感染暴发的事件,也看到了很多关于胃肠镜消毒后抽检不合格的数据。于是胃肠镜到底需不需要灭菌,成为感控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本次辩论赛的主题。
【立场设定】
正方:胃肠镜需要灭菌
观点一:灭菌后的物品是完全无菌的状态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概念。消毒与灭菌的区别在于消毒不具备杀灭芽胞的能力,而灭菌具备杀灭芽胞的能力。灭菌的要求是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减少到最低限度。消毒不能完全达到无菌状态,其最大的缺陷:仅杀灭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不能杀死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存在感染隐患。医师用内镜诊断治疗许多疾病,相对于其他医疗设备,内镜污染更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
观点二: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002-2013年间文献报道中共采集检测5885件样本,合格4915件,平均合格率83.52。最高合格率99.1,最低合格率50.96。内镜微生物的获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患者,二是环境和物品,三是内镜本身即内部管道形成的生物膜。微生物不同的来源对内镜清洗消毒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来自患者的微生物伴有大量有机物,来自环境或物品的微生物往往以芽孢形式存在,管壁中一些细菌生物膜可对消毒剂抗力提高1000 倍以上。
观点三:胃肠镜操作易造成黏膜损伤所以一定要灭菌
涉及手术操作的胃肠镜一定要灭菌,如胃镜下胆囊切除术。此类手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整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无菌环境, 要求内镜及所有的附件都是无菌的、并且在进入胃肠道时使用无菌的保护性外套管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管理要求4.3.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检查前是无法预先知道患者黏膜是否有破损,因此,应该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对胃肠镜采取灭菌手段,以保证患者安全。